在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着力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切实提高贫困人口获得感,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2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成都市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当前,我国的扶贫工作主要以党委政府主导、扶贫干部帮扶为主,一些贫困户最关心的问题是“政府能给我多少钱”,而不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脱贫”,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究其根本,主要是贫困户思想封闭落后,摆脱贫困状况、想过美好生活的动力严重不足,习惯小农思想,自身条件较差;同时,脱贫推进机制不够灵活,贫困群众自己要脱贫的自身动力匮乏,缺乏扶贫光荣、脱贫光荣的社会氛围。精准扶贫,光有一个个扶贫干部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贫困人口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新闻资讯,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贫困人口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强烈愿望和自发动力直接决定脱贫攻坚的最终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扶贫同扶志相结合的要求,将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要着力激发贫困村民的内生动力,要让贫困村民自己有迫切致富的志向,然后因势利导,把他们发动起来寻找致富奔小康的正确道路。针对一些贫困个体和群体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如因循守旧、甘于现状、不思进取。要结合树立脱贫致富典型等工作,通过组织开展贫困村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传统节庆等,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把贫困文化及相对应的认知观念、行为习惯揭露出来,让村民在集体活动中认识并反思贫困文化,进而逐步形成否定和摆脱贫困文化的意识和行为。
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然而,在一些基础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贫困地区,返贫现象普遍,因此要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精准扶贫要把为贫困地区、贫困村户谋划致富产业思路、找准富民产业作为突破口,坚持精准扶贫与转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方式深度融合,加快制定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的多元支持政策体系,重点完善支持贫困人口发展致富产业的金融支持政策,采取普惠和特惠相结合的致富产业培育方式,将产业发展资金优先配置到具有特色优势致富产业领域,将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大力推进贫困地区“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致富产业培育。要鼓励和吸引更多非公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创业,由被动“输血”变主动“造血”,既可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收入,也可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延伸和可持续,释放贫困地区的市场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除此之外,要改善贫困地区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贫困地区水、电、路、气、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扶贫道路创造基础条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解决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今天新闻头条,切实解决因病、因教致贫等问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返贫现象,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返贫问题,建立与返贫类型相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专项社会救助制度,要把防止返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谋划,因地制宜,建立自然、经济、社会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
着力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 抓好扶贫领域的作风建设是巩固已有成果、更好落实扶贫政策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各级扶贫干部要将作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一些地区的扶贫干部在工作作风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单位和领导干部抓精准扶贫作风不实,甚至对扶贫款“动脑筋、伸黑手”;有的地方扶贫工作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简单给钱发物,让精准扶贫变为了精准应付。要落实好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端正态度是根本,改进方法是保障。针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风漂浮、纪律涣散、工作不实等问题,要以敢于较真碰硬的精神,以更加端正的态度投入接下来的脱贫攻坚战斗。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帮扶干部要转变工作方式,带着感情帮扶,把群众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才能把贫困户的心焐热,把他们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要把作风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扶真贫真扶贫,以更为扎实、更为过硬的工作作风投入新的扶贫战斗中去。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总决战,我们必须拿出愚公之志,找准着力点,全力以赴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里路”。